-
临沂经开区智能制造项目集中签约 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近日,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重要突破,5个智能制造领域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超50亿元。此次签约项目涵盖工业机器人、智能工厂、绿色建筑等前沿领域,将有力推动当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 一、五大项目聚焦智能制造前沿技术 此次签约的五个项目中,中德智能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将引进德国工业4.0标准,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帅科机器人项目聚焦自动化生产线研发;哈工大机器人项目依托高校科研优势开展智能装备产业化;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项目集成BIM技术与智能建造;沈阳机床i5智能工厂项目将实现数控机床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这些项目均符合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技术含量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二、项目落地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鲁南经济圈重要增长极,近年来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此次引进项目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产业协同性强,涵盖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关键环节;二是科技附加值高,多项技术填补区域空白;三是示范效应突出,沈阳机床等项目将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批项目落地后,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2000余个,年产值超80亿元。 三、营商环境优化保障项目推进 为确保项目高效实施,开发区建立了三级联动服务机制:成立专项工作组提供全程代办服务,设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扶持。目前已完成首批300亩项目用地平整,配套建设了双回路电力系统和5G专网覆盖。针对企业关注的产业政策,开发区同步出台了设备投资补贴、人才公寓配套等10项专项支持措施。 四、产业集群发展迈入新阶段 随着这批重点项目落地,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已形成"平台+整机+零部件"的完整生态链。下一步,当地将重点培育三个方向: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组建智能装备产业创新联盟,设立2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预计三年内,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将突破500亿元,成为辐射鲁南苏北的区域性智能制造高地。 此次签约标志着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引进龙头项目与培育本土企业相结合,正加速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创新策源地。开发区将持续优化产业生态,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2025-08-12
-
临沂市新增两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夯实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
2024年,临沂市山田研磨材料有限公司、拓普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标志着该市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作为山东省重要的产业城市,临沂市通过强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载体建设,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招商引资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目前,全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分站总数达34家,设站数量位居山东省前四位。 一、新增工作站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此次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两家企业,分别深耕研磨材料和互联网平台领域,均为临沂市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方向。研磨材料产业是临沂市传统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平台则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设立,将帮助企业搭建高层次人才引育用留平台,围绕产业关键技术瓶颈开展系统性研究,进一步提升企业在细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二、全市设站布局持续优化,构建多元产业人才支撑网络。历经多年发展,临沂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形成覆盖医药制造、化工、机械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互联网平台等多个领域的布局体系。34家工作站及分站中,既有支撑传统产业升级的制造类企业,也有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数字经济企业,呈现出与地方产业结构高度契合的特点。同时,8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延伸了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的链条,为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的人才服务支撑。 三、人才引育成果逐步显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通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一平台,临沂市累计吸引89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展科研工作。这些高层次人才围绕企业技术需求,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新材料研发、智能制造升级、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已成功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降本增效、产品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工作站已成为连接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市场需求的重要纽带,促进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四、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为支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临沂市近年来出台多项配套政策,在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科研项目资助、生活待遇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着力解决人才在科研、生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下一步,临沂市将继续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加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吸引更多优秀博士后人才来该市创新创业,为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基础。
2025-08-12
-
临沂综保区聚力打造五大开放平台赋能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鲁南经济圈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临沂综合保税区近期围绕招商引资和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重点培育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商、大宗商品交易、指定口岸和保税展示五大功能平台,该区正加速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新格局,为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外贸综合服务体系提质扩容 临沂综保区聚焦外贸新业态培育,推动山东新华锦、世贸通等行业龙头企业项目落地进程。通过建立梯度培育机制,重点支持企业申报省级外贸综合服务资质,计划年内新增2家省级、5家市级外综服平台。目前正与聚贸集团等企业深化合作,构建涵盖报关报检、退税结汇等全链条服务体系,预计可为中小外贸企业降低30%以上运营成本。 二、跨境电商生态圈加速成型 依托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申报契机,临沂综保区引进京通易购电商总部基地等标杆项目,同步完善"线上+线下"基础设施。海关监管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直购进口业务已于年初正式开通,日均处理单量突破5000票。航天丝路供应链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交易额超50亿元的跨境电商产业集群。 三、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初具规模 围绕塑料颗粒、木材等优势品类,临沂综保区成功引进中能源等3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宁波汇金大通有色金属交易中心投入运营后,预计年进出口额可达80亿元。配套建设的智能仓储系统已实现货物通关时效提升40%,正逐步成为辐射华东地区的大宗商品物流枢纽。 四、指定口岸功能持续完善 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建设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年中投入使用后将实现年查验能力20万吨。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申报工作同步启动,建成后将与现有冷链设施形成协同效应,助力打造年交易额超百亿元的鲜活产品集散地,服务鲁南苏北200公里消费圈。 五、保税展示交易能级跃升 广东粤商全球商品中心等项目的落地,标志着临沂综保区国际商品展示功能全面升级。巴龙国际项目规划建设3万平方米保税展销中心,可容纳上万种进口商品常年展示。通过"前店后仓"模式创新,实现展销商品通关时效压缩至6小时内,有效促进国内外商贸资源对接。 当前,临沂综保区正通过五大平台联动发展,形成"物流+贸易+金融"全生态链服务体系。统计显示,平台集聚效应已带动区内进出口额同比增长67%,为临沂市打造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2025-08-12
-
青岛五项目入选绿色制造"1+N"示范 引领产业低碳转型
山东省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制造业绿色升级,在最新公布的绿色制造"1+N"示范项目评选中,青岛五个重点项目脱颖而出。这些项目涵盖家电、化工等核心产业,通过绿色设计、工艺革新和供应链优化,为全省工业低碳发展树立标杆,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转型。 一、示范项目聚焦三大转型方向 此次获评的青岛项目重点突破绿色制造关键领域:海尔集团搭建家电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平台,实现原材料利用率提升;青岛双星开发轮胎行业废旧橡胶再生技术,降低生产能耗;海湾化学通过工艺改造减少氯碱生产废弃物排放。所有项目均通过专家团队对节能减排指标、技术先进性等维度的严格评审。 二、政策体系构建产业转型支撑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财政部门建立专项扶持机制,对示范项目给予资金和政策倾斜。青岛同步出台配套措施,在土地审批、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绿色技术改造,目前已形成"标杆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梯次培育模式。 三、重点行业探索可复制方案 示范项目覆盖化工、家电等山东优势产业,其经验将向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领域推广。以青岛啤酒实施的能源管理系统为例,通过数字化监控降低水电气消耗,该模式已在国内十余家食品企业复制应用,平均节能率达15%。 四、长效机制推动全域绿色升级 山东省计划未来三年扩大示范范围,在济南、烟台等地培育更多标杆项目。通过建立绿色制造评价标准体系、开展跨区域技术对接等措施,力争实现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全覆盖,为工业领域碳达峰目标提供实践路径。 此次示范项目的实施,标志着山东绿色制造从单点突破进入系统推进阶段。随着"1+N"模式的深入推广,将加速形成覆盖研发、生产、回收全环节的绿色工业生态。
2025-08-12
-
青岛西海岸新区锚定创新型产业集群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山东省近期提出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优质资源集聚,计划到2018年建成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产出能力双提升的创新型省份。这一战略聚焦海洋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旨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转型提供核心支撑。 一、强化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双轮驱动 根据规划,山东省将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目标设定为2.5%,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突破20%。在创新产出方面,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计划提升至9件,技术合同年成交额目标超过600亿元,凸显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决心。 二、构建梯次化高新技术企业矩阵 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倾斜,山东省计划使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6000家,推动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5%以上。科技服务业作为配套支撑产业,预计总产值将跨越6000亿元门槛,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的良性发展生态。 三、培育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载体 青岛西海岸新区等重点区域将率先布局海洋生物技术、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全省计划形成20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创新型集群,其中5个集群规模突破5000亿元,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完善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机制 山东省正建立跨区域创新资源调配平台,重点支持济南、烟台等城市与胶东经济圈联动发展。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共享大型科研设备等方式,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加速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五、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配套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券等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云计算、新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目前已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试基地建设,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六、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模式 推动省内高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在智能装备、绿色化工等领域实施重大专项攻关。首批已启动12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促进科研机构与生产现场需求精准对接。 该战略实施后,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预计将高于传统产业5个百分点,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2025-08-12
-
青岛西海岸新区引进高端营养方便面生产线助力食品产业升级
为加速推进农副食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青岛西海岸新区近期启动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引入总投资额800万美元的营养方便面生产项目。该项目将通过独资、合资或合作模式,建设现代化生产车间、办公区及全自动流水线,年产袋装、碗装方便面5万吨,精准对接城镇居民对营养化、便捷化食品的消费升级需求。 一、消费升级驱动产业转型 近年来,国内方便食品行业呈现明显的高端化趋势。市场调研显示,消费者对方便面的需求已从单一饱腹转向营养均衡、配料健康、风味多元等特性。部分头部企业通过添加膳食纤维、维生素及天然食材,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青岛西海岸新区凭借港口物流优势及周边小麦、蔬菜等原料产区资源,为项目提供稳定的供应链保障。 二、技术升级赋能生产效能 项目拟引进的国产全自动生产线采用低温油炸、真空脱水等工艺,相较传统设备可降低油脂氧化率15%,同时保留食材中80%以上的营养成分。生产流程涵盖智能配料、精准控温、无菌包装等环节,产品菌落总数控制严于行业标准。此外,车间将配置物联网管理系统,实现能耗与产能的实时优化。 三、政策支持优化投资环境 青岛西海岸新区将该项目纳入重点农业产业化清单,提供土地租金减免、设备购置补贴等配套政策。当地已建成省级食品检测中心,可为企业提供重金属、农残等68项指标快速检测服务。产业链方面,周边集聚了12家包装材料、物流仓储配套企业,形成半径30公里的协同供应网络。 四、市场前景与可持续发展 行业分析指出,国内高端方便面市场规模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非油炸产品年增速超25%。项目投产后,预计可辐射华东地区2000万人口消费市场,并带动本地就业逾200人。企业规划通过光伏发电、废水循环系统降低碳排放,目前技术方案已通过环保部门预审。 该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强化青岛西海岸新区在绿色食品加工领域的集聚效应,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2025-08-12
-
青岛西海岸新区引进国际塑化谷项目 打造产业互联网新高地
青岛市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积极推动“四新”经济发展,依托港口优势引进了一批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2024年,西海岸新区成功签约三欧物产国际塑化谷项目,该项目由多家国际行业巨头联合投资,将构建塑化产业全链条生态,助力青岛打造国家级塑化产业集聚区。 一、项目背景与定位 国际塑化谷项目是青岛市经信委重点引进的产业互联网标杆项目,占地600亩,以“供塑网”平台为核心,整合国际贸易、物流、研发等资源。项目定位为亚洲塑化产业枢纽,未来将形成覆盖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跨境贸易的一体化平台,强化青岛在一带一路物流节点中的战略地位。 二、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该项目联合美国、伊朗等跨国企业,引入尖端化工技术和大宗商品结算体系。建成后预计带动超百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从基础原料到高端研发的完整产业链。西海岸新区凭借深水港优势,可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区域塑化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政策支持与区域协同 青岛市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产业互联网发展,包括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配套措施。该项目与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形成联动,探索跨境贸易数字化创新,推动橡胶、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四、长远发展规划 根据规划,2026年前项目将完成三期建设,届时年交易额有望突破百亿规模。青岛计划以此为模板,在智能制造、海洋生物等领域复制“平台+产业集群”模式,巩固北方产业互联网中心城市地位。
2025-08-12
-
青岛西海岸新区再添百亿级影视产业园 打造东方影都升级版
青岛西海岸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万达集团投资100亿元的影视摄制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落户藏马山旅游度假区。该项目将建设多主题实景外景地及高标准摄影棚群,与现有东方影都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巩固青岛作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核心基地的地位。 一、项目定位与规划亮点 新产业园以"文化传承+现代功能"为核心理念,规划建设五大主题外景区:春秋战国城、唐宋古城、明清北京城、民国上海街区及欧美风情区,涵盖中国历史主要时期及国际经典场景。技术配套方面将新增3种规格大型摄影棚,与东方影都现有40个影棚形成联动,其中5000平方米超大影棚可满足史诗级影片摄制需求。 二、产业协同发展效应 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东方影都进入扩容升级阶段。2024年投入使用的东方影都一期已拥有全球最大单体万平米摄影棚和亚洲顶尖水下摄制中心,二期建成后摄影棚总量将超60个,成为亚太地区唯一实现"外景拍摄+后期制作+会展交流+文旅体验"全产业链覆盖的影视基地。藏马山外景地与灵山湾制作区将形成"西拍东制"的产业协同格局。 三、技术标准与行业影响 新建摄影棚采用国际电影协会最新技术规范,配备可调节声学系统、模块化墙面和智能温控设备,能满足4K/8K超高清拍摄需求。特别设计的3000平方米影棚专为虚拟制片优化,预置LED弧形屏与动作捕捉系统,这将显著提升国产科幻电影的制作效率。 四、区域经济带动作用 据测算,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吸引30-50个大型剧组入驻,带动青岛西海岸新区形成超200亿元的影视关联产业规模。配套建设的影视人才公寓、器材租赁中心及后期加工基地,将创造近万个就业岗位,推动青岛从"影视取景地"向"全产业链输出地"转型。 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强化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基础设施水平,更通过历史文化场景的实体化建设,为传统文化IP的现代化转化提供了新型载体。青岛西海岸新区通过持续引进重大影视项目,正在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影视产业创新生态圈。
2025-08-12
-
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集聚 获国家充电设施建设最高奖励
近年来,青岛通过招商引资吸引龙头企业落户,构建起涵盖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充电设施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在政策推动和市场引导下,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4.1万辆,充电网络覆盖率居全国前列,近期更因推广成效显著获得国家级奖励资金8000万元。 一、政策创新驱动产业跨越式发展 2015年起,青岛率先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路权优先等政策,并创新推出"车电分离"商业模式。通过整合政企资源,累计完成标准车推广1.9万辆,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2020年后,重点转向充电基础设施与整车制造协同布局,形成政策闭环。 二、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北方地区 目前全市已投运换电站7座,建成充电站740座,在建项目超400个,充电终端总量突破1.4万个。重点在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等区域布局智能快充站,2023年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全覆盖。这种"五分钟充电圈"模式已被列为省级示范案例。 三、全产业链生态初步成型 依托西海岸新区和即墨汽车产业基地,青岛相继引入北汽、比亚迪等整车项目,带动国轩高科电池、特锐德充电设备等配套企业集聚。2022年本地化配套率提升至45%,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形成从材料研发到终端服务的完整链条。 四、多元场景推广成效显著 在公交、出租、物流等领域实施电动化替代,2021年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78%。创新开展"绿动青岛"私家车置换计划,2023年个人用户占比提升至62%。通过分时租赁等模式,新能源汽车日均行驶里程较燃油车降低27%。 五、奖励资金助力智慧能源升级 此次获得的8000万元国家级奖励,将重点用于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建设。计划在2024年前建成V2G双向充电示范站20座,推广光储充一体化项目,探索新能源汽车参与电网调峰的新模式。 青岛正以新能源汽车普及为契机,同步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和高端装备制造升级。未来三年规划新增充电设施5000台,培育3-5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持续巩固在绿色交通领域的领先优势。
2025-08-12
-
青岛影视基地迎政策红利 山东五措并举激发电影产业新动能
近日,山东省通过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组合政策,为影视产业招商引资注入强劲动力。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等重点园区将作为载体,承接电影内容生产、技术研发、产业链孵化等关键环节,推动形成"拍摄制作—发行放映—衍生开发"的全产业生态。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涵盖五大核心举措,旨在破解融资难、内容创新不足等发展瓶颈。 一、强化财政资金杠杆效应 省级财政设立电影专项扶持资金,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贴等方式,重点支持4K/8K超高清、虚拟拍摄等前沿技术应用。对在山东省取景超过50%的合拍片,按实际发生费用的20%给予最高补助。青岛西海岸新区同步配套区级资金,对获国际A类电影节奖项的影片追加奖励。 二、建立内容创作激励机制 设立"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影视改编计划",每年遴选10部反映山东红色文化、儒家思想的剧本给予开发资助。建立科幻电影专家智库,在济南国际创新产业园设立剧本孵化中心。对票房过亿元的鲁产电影,按票房比例给予制作方阶梯式奖励。 三、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 鼓励设立电影产业投资基金,社会资本投资影视基地建设可享受土地出让价格下浮政策。在淄博、潍坊等市试点影视设备融资租赁模式,企业可分期支付摄影器材采购费用。符合条件的电影衍生品开发企业,可申请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贷款贴息。 四、落实税收优惠组合政策 电影放映企业缴纳房产税确有困难的,可依法申请减免。影视制作公司采购国产设备,允许一次性计提折旧。对经认定的重点影视企业,连续三年按其缴纳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60%予以返还。 五、创新金融支持服务体系 推动银行机构开发"影视版权质押贷""完片担保贷"等产品,将电影作品著作权纳入质押品目录。在临沂、烟台等地设立影视金融服务中心,提供从项目评估到风险管控的全流程服务。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剧组人员意外险、拍摄中断险等定制化产品。 该政策体系特别强调区域协同发展,支持青岛东方影都联动周边城市打造影视拍摄外景地资源库。目前山东省已建成6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园区,配套出台影视人才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23项实施细则,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政策闭环。据行业分析,这些措施将显著提升山东电影工业化水平,预计未来三年可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超百亿元。
2025-08-1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